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03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> 佛大「佛教研究方法」講座 儲備佛學鑽研資糧

教育人文

字級

佛大「佛教研究方法」講座 儲備佛學鑽研資糧

【人間社 知文 宜蘭報導】 2024-01-07
佛光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生學會,於112學年度上學期舉辦「佛教研究方法」系列講座,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間,邀請5名台灣、美國、日本等地學者,講授田野調查、哲學、碑刻文獻、史學等研究方法,吸引超過100名國內外研究生聆聽。演講學者表示,在其過去求學過程中,頗受佛教團體的幫助和栽培,盼藉由知識經驗的分享,作為回饋。

第一場於2023年10月19日,邀請美國Rhode學院教授Brooke Schedneck、台灣猶太教協會拉比Cody R. Bahir進行「佛教田野調查論壇」。學生表示,「兩位教授一位是從建立人脈入手,用互惠方式融入研究對象群體;另一位則是直接進入研究場域,請求加入團體,進行觀察與面談。看到他們尊重且不任意批判不同宗教的客觀態度,讓我了解這是一個研究者必須具備的條件。」

第二場於2023年10月23日,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講述「哲學提問與問答邏輯」,歸納「哲學思考」的六項特徵,首要即是「知道自己的無知」;分析哲學研究的三個層次是思想史層次、哲學史層次、哲學問題層次;並以漢傳佛教重要的兩道哲學問題「倫理秩序與涅槃解脫的關係」、「神滅、神不滅與佛之多身」,示範問題意識如何提出、整理到開展。郭朝順提到,跟其他學科相比,從事佛教研究會有較多的資源,感念自己求學時,受益於許多佛教團體提供的獎學金。

第三場於2023年11月20日,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簡瑞瑤講授「碑刻文獻研究方法簡介」。學生表示,「想起家鄉越南現存的碑文很多,乘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訊息,可惜很少人從事研究這麼珍稀的寶藏,以了解國家的佛教發展歷程。感謝老師分享在研究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,充實了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資糧。」

第四場於2024年1月5日,邀請日本花園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余新星闡述「日本中世臨濟禪的形成史:以夢窗疎石為例」,以精湛的學問洞見和嚴謹的考究過程,示範佛教義學要建立在嚴謹的歷史與文獻考據基礎上。余新星在開場時表示,過去常受到東京佛光山寺的關照,對此一直銘記在心,希望能以此分享會報答佛光山於萬一。學生表示,「講師介紹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的免費線上資源,我個人也時常關注他們的臉書粉絲專頁,深深覺得他們是一個很樂意且無私公開其研究成果的研究單位,是學界的清流,甚是欽佩!」

講座吸引超過100名來自台灣諸多大學、香港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、北京大學、上海師範大學、上海大學、山東大學、中山大學、中南民族大學、四川大學、吉林師大、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、首都師範大學、海南大學、深圳大學、貴州大學、韓國國立江原大學等各地教研機構的研究員或研究生,共同於線上、現場聽講。
12345678910第1 / 441頁
追蹤我們